核心觀點:
加快推動能源電力轉型,是碳達峰、碳中和戰略目標的主要內(nei) 容和關(guan) 鍵領域。在轉型過程中,既麵臨(lin) 能源生產(chan) 和消費總量繼續顯著增長的約束,還要解決(jue) 可再生能源接入比例逐步提高、用電負荷特性持續變化,對電力係統安全穩定運行提出的更高要求,尤其今年下半年全國多地出現電力供應缺口,更突出體(ti) 現了煤電對保障電力供應安全的兜底作用。
預計“十四五”電力行業(ye) 用煤需求年均增長2.4%左右,2030年達24.5-25.3億(yi) 噸,用煤需求季節性波動強度進一步增大;發電用天然氣需求年均增長超過10%。電力安全高度依賴電力燃料供應。
提出如下建議:一是統籌做好上下遊能源行業(ye) 能源轉型頂層設計,提升煤炭供應能力,增強供應彈性。二是進一步完善推進煤炭產(chan) 供儲(chu) 銷體(ti) 係建設,確保電煤穩定供應。三是建立和完善市場機製和價(jia) 格機製,推動煤電轉型和健康持續發展。四是持續加大財稅費政策支持力度,提高火電企業(ye) 持續發展能力。五是加快推進關(guan) 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規模化應用。
一、當前火電發展及燃料供需現狀
1.煤電發展和電煤供需現狀
煤電作為(wei) 我國主力電源,長期以來,發揮著電力安全穩定供應、應急調峰、集中供熱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。2020年底,燃煤機組裝機10.8億(yi) 千瓦,為(wei) 2000年的5倍。隨著電力產(chan) 業(ye) 轉型升級,風水光核等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,煤電裝機占比逐年下降,利用小時數明顯降低。2020年煤電裝機占總裝機的比重49.1%,首次降至50%以下;利用小時4340小時,比2011年下降965小時;煤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60.8%,煤電依然是中國電力供應中不可或缺的主力電源。
圖1 2010至2020年全國煤電裝機及占比情況
2020年,全國電廠發電及供熱消耗原煤23.0億(yi) 噸,占全國煤炭消費量53%,其中華北區域消耗量最高,華東(dong) 次之。煤炭去產(chan) 能效果明顯,產(chan) 能步向主產(chan) 地、大型企業(ye) 集中。2020年,全國原煤產(chan) 量38.4億(yi) 噸,同比增長0.9%,其中,山西、內(nei) 蒙古、陝西三省原煤產(chan) 量占全國煤炭產(chan) 量的71.4%,比2015年提高7.0個(ge) 百分點。由於(yu) 煤炭資源和消費需求的逆向分布,近半數煤炭依賴跨省區運輸,2020年,內(nei) 蒙古、山西、陝西合計調出煤炭16.7億(yi) 噸,占當年全國煤炭產(chan) 量的48.5%,調出地集中、調出量大,加大了煤炭產(chan) 運需銜接難度和壓力。進口煤是國內(nei) 煤炭資源的重要補充,在穩定電煤整體(ti) 供應體(ti) 係、促進鍋爐配煤摻燒、改善企業(ye) 經營等方麵發揮了積極的重要作用。
2016年下半年以來,受各種因素影響,煤炭供應形勢持續偏緊。尤其是今年3月份以來,各月產(chan) 量增速均在零上下或負增長,電煤需求增長超預期而產(chan) 量增加乏力,市場供應嚴(yan) 重不足。坑口、港口、用戶端等各環節價(jia) 格均大幅跳漲,屢創新高,遠遠高於(yu) 電力企業(ye) 承受能力,煤電企業(ye) 陷入整體(ti) 虧(kui) 損。同時電煤的緊張形勢也隨之影響電網的穩定運行,多個(ge) 地方不得已采取有序用電,甚至出現了拉閘限電現象。
2.燃氣發電和天然氣供需現狀
2020年底,全國燃氣發電裝機容量9802萬(wan) 千瓦,占發電裝機比例4.5%,主要分布在京津冀、長三角和珠三角等東(dong) 部經濟發達地區。除部分地區供熱機組外,多以調峰調頻為(wei) 主,約占燃氣發電機組總容量的70%。2020年,全國燃氣發電機組發電量為(wei) 2485億(yi) 千瓦時,占全國發電量的3.3%。燃氣發電利用小時較低。燃氣發電企業(ye) 經營成本居高不下。
我國天然氣資源不足,對外依存度逐年增長。2020年,天然氣進口量1397億(yi) 立方米,同比增加5.3%,對外依存度為(wei) 43.0%。儲(chu) 氣設施建設落後、調峰矛盾突出,尤其近幾年來“煤改氣”政策下,我國冬季天然氣消費量激增,峰穀差也更加突出。
二、能源轉型中的火電發展及燃料需求
1.能源轉型下火電發展規模及布局
黨(dang)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(hui) 及中央經濟工作會(hui) 也提出,傳(chuan) 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。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(guan) 於(yu) 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》中強調要統籌煤電發展和保供調峰。國務院在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》中明確要嚴(yan) 格控製新增煤電項目,有序淘汰煤電落後產(chan) 能,加快現役機組節能升級和靈活性改造,積極推進供熱改造,推動煤電向基礎保障性和係統調節性電源並重轉型。
中短期內(nei) ,煤電裝機達峰前,煤電機組盡可能按照“增容控量”的思路安排運行,現有機組延壽及靈活性改造,同時新增部分裝機滿足電力平衡要求,盡可能利用清潔能源發電,減少碳排放。預計“十四五”、“十五五”期間,全國煤電裝機新增1.5、0.3億(yi) 千瓦,2025年、2030年全國煤電裝機分別達到12.3、12.6億(yi) 千瓦,2030年,全國煤電裝機達峰。遠期來看,對於(yu) 我國煤電退出程度仍存在不同觀點,取決(jue) 於(yu) 各項關(guan) 鍵技術的發展路徑和成熟程度。
燃氣發電具有調節速度快、調峰幅度大、二氧化碳排放低等優(you) 勢,燃氣發電在能源轉型中的定位和發展方向相對比較明確,“十四五”及以後,調峰電源將是氣電發展的主要方向。從(cong) 成本、對外依存度、化石能源特性上看,燃氣發電不宜成為(wei) 持續快速大量發展的電源,可以適度推進。預計到2025年、2030年全國氣電裝機分別達到1.5、2.35億(yi) 千瓦。
2. 電力燃料需求預測及展望
預計“十四五”期間電力消費將以中速保持剛性增長。綜合考慮我國經濟發展階段、電能替代、新型城鎮化建設、能效水平提升,根據中電聯相關(guan) 研究,預計“十四五”、“十五五”期間,我國全社會(hui) 用電量年均增速分別為(wei) 4.8%、3.6%,2025年、2030年我國全社會(hui) 用電量分別為(wei) 9.5萬(wan) 億(yi) 、11.3萬(wan) 億(yi) 千瓦時。
在充分考慮用電需求和保障用電安全的基礎上,以優(you) 先發展清潔能源、促進電力行業(ye) 綠色低碳發展為(wei) 原則,從(cong) 發揮兜底和調節性作用角度預測煤電、氣電發電量。預計“十四五”期間,煤電、氣電發電量年均分別增長2.4%、12.5%左右;進入“十五五”時期,隨著儲(chu) 能技術的成熟和應用,清潔能源、核電等加快發展,煤電發電量增長有限,總體(ti) 呈倒“V”型走勢波動,煤電發電量年均增速-0.7%~0.1%,氣電發電量增長相對平穩,與(yu) “十四五”增速基本持平,2030年氣電發電量6700億(yi) 千瓦時左右。
綜合考慮煤電機組出力情況、設備升級、節能改造和參與(yu) 深度調峰對煤耗的影響,預計2025年電力行業(ye) 用煤25.2億(yi) 噸左右,“十四五”年均增速2.4%左右,2030年電力行業(ye) 用煤24.5-25.3億(yi) 噸。考慮到極端天氣、清潔能源的消納以及儲(chu) 能技術的發展情況,所帶來的用電需求增長的不確定性,煤電的兜底保障作用或不可缺,在經濟保持正常發展情況下,煤電出力或將高於(yu) 預期,電煤需求增長存在突破以上預測的可能。電力燃料耗用波動性增大,夏、冬兩(liang) 季呈雙高峰。電網安全高度依賴電力燃料供應。
3.電力燃料供應情況展望
未來煤炭產(chan) 量在“十四五”時期需維持一定增長。煤炭進口方麵,近幾年進口煤量維持2.7-3億(yi) 噸左右,預計後期進口煤量大概率維持在3億(yi) 噸左右。從(cong) 目前煤炭規劃意見來看,煤炭產(chan) 量增速遠低於(yu) 電力用煤增速。若進一步提升煤電利用效率與(yu) 清潔化水平的同時,大力壓降散燒煤和工業(ye) 用煤,用煤結構進一步向電力傾(qing) 斜,其他行業(ye) 用煤及散燒煤需求控製在預期範圍內(nei) ,電煤供需可基本實現平衡。
煤電基礎保障性和係統調節性電源的係統定位,對電煤安全、穩定、充足供應提出更高要求,電力燃料供應需要在能源轉型中維持動態平衡。煤炭供應的緊平衡與(yu) 電煤需求波動性增強的矛盾更加突出,煤炭供應應對需求波動的彈性不足,易出現時段性、區域性供需失衡情況。
三、相關(guan) 建議
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,電力需求和負荷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。“雙碳”目標下,能源電力行業(ye) 轉型調整步伐加快,並處於(yu) 構建以新能源為(wei) 主體(ti) 的新型電力係統的進程中,電力安全穩定供應的難度更大,季節性及極端天氣下電力供應緊張的情況將明顯增多,需要發揮煤炭在能源中的主體(ti) 作用,以及煤電在電力係統中的兜底保供和調峰調頻作用。
一是統籌做好上下遊能源行業(ye) 能源轉型頂層設計。統籌規劃煤炭產(chan) 能,繼續核增部分煤炭產(chan) 能,提升煤炭供應能力,防止煤炭產(chan) 量收縮過快,提高部分用煤地區的內(nei) 部平衡保障能力,保持進口煤政策的連續性,確保電煤、電力供應安全。
二是進一步完善推進煤炭產(chan) 供儲(chu) 銷體(ti) 係建設。研究建立煤炭儲(chu) 備產(chan) 能和應急生產(chan) 能力,製定煤礦保供與(yu) 彈性生產(chan) 機製,優(you) 先組織滿足條件的先進產(chan) 能煤礦,形成煤礦應急生產(chan) 能力,增強供應彈性。完善煤炭生產(chan) 模式和中長期合同中均衡的供應模式,提高煤炭生產(chan) 交易的彈性。完善煤炭儲(chu) 備製度要求,分時段製定煤炭儲(chu) 備天數標準。持續完善煤炭運輸體(ti) 係建設,打通運輸瓶頸。
三是建立和完善市場機製和價(jia) 格機製。進一步完善和推動電煤中長協機製。進一步理順電力、熱力價(jia) 格與(yu) 煤炭、天然氣價(jia) 格機製,建立成本傳(chuan) 導順暢、聯動合理、調節有效的市場化價(jia) 格機製。完善電力市場輔助服務補償(chang) 與(yu) 交易機製,健全完善煤電參與(yu) 電力輔助服務的政策機製,出台針對深度調峰和備用機組的兩(liang) 部製電價(jia) 。
四是持續加大財稅費政策支持力度,提高火電企業(ye) 持續發展能力。針對當下的火電機組經營困難的問題,向經營困難的燃煤機組提供專(zhuan) 項資金補貼,維持企業(ye) 正常生產(chan) 經營。征收特別收益金,效仿石油行業(ye) 征收特別收益金的模式,設定征收煤炭特別收益金的煤價(jia) 下限,充分發揮收益金的調節作用。加大對煤電去產(chan) 能等工作支持力度,給予財政、稅收、金融等優(you) 惠政策,減輕企業(ye) 改革成本壓力。
(來源: 中電聯規劃發展部,轉自中電聯網站)